“三维聚焦·两向融通·四层共育”: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贯通育人体系实践
本成果积极响应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“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”的战略部署,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对复合型人文人才的核心需求,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存在的文本解读浅层化、语言表达碎片化、写作能力程式化三大痛点问题,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,构建了以深度阅读-精准表达-创新写作的三维核心素养为轴心的贯通式育人新体系,致力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中文人才。成果历经十年的积累发展,2014-2017扎根探索期,聚焦课程单点改革,开设“阅读与批评”“创意写作”等试点课程;2018-2021路径整合期,提出“三维聚焦·两向融通·四层共育”(聚焦阅读/表达/写作能力,融通课内课外、学校社会,课程-活动-实践-机制层),构建“大课程体系”框架;2022-至今成果深化期,全面贯通育人资源,形成可复制的育人范式,相关成果获省、市级奖励多项,有效支撑专业认证评估。

图1: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、方法、创新点与成效
本成果以“三维聚焦”为内核、“两向融通”为路径,构建四层共育的“大课程育人体系”。
三维聚焦课程群进阶培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,深度阅读维,设立“古代/现当代/外国文学阅读与批评”课程群,推行翻转课堂与文本精读训练;精准表达维,开发“演讲学”课程,通过互评机制强化语言逻辑训练;创新写作维,创建“创意写作工作坊”,覆盖小说、散文等多文体实践。
两向融通机制拓展创新育人场域,纵向融通,打通“第一课堂(课程)—第二课堂(社团)—第三课堂(社会实践)”学分互认;横向融通,联合中学、媒体建立实习基地,将支教、推普等活动纳入培养方案,评价机制创新,实践成果替代课程作业、竞赛奖项折算学分,构建“学业导师+行业导师”双导师制。
四层共育构建育人体系,课程层,重构“素养导向”课程体系,匹配核心素养靶向课程;活动层,依托《黄河浪》文学社、话剧排演等品牌活动强化实战训练;实践层,通过实习支教、援疆推普等社会服务深化能力迁移;机制层,建立“学分互通、师资协同、评价联动”的三课堂融通长效机制。
成果应用效果显著。人才质量显著提升,近四年就业率稳步提升,学生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5 项;毕业学生涌现作家群体,出现了石耿立、赵统斌等多名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、诗人。社会服务贡献突出,完成34 期师范生支教,获教育部门高度评价;推普实践团入选全国暑期实践展示活动,获山东省援疆指挥部致谢。示范辐射广泛,成果支撑教师获山东省一流课程 1 门、山东省智慧课程 1 门、省市级教改课题 6 项;经验推广至鲁东大学、聊城大学、商丘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高校,助力专业认证评估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式。
成果所解决的教学问题:
文本解读浅层化:数字阅读时代,学生依赖诸如“三分钟读名著”等碎片化信息与快餐式解读,导致经典文本分析能力缺失,无法独立完成深度文学批评。
语言表达碎片化:网络用语依赖与“文字失语”现象蔓延,使学生现实场景中逻辑混乱、词不达意,公众演讲能力薄弱,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。
写作能力程式化:应试写作惯性导致创作模式僵化,缺乏批判思维与规范语言运用,作品拼凑化、口语化严重,背离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要求。
Copyright© 2025 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226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