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!
教学动态
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> 教学工作 >> 教学动态 >> 正文

菏泽学院构建“考古+”育人新范式,打造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高地

2025年03月10日 09:37  点击:[]

3月9日,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在科研处人文科科长杜垒垒老师、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孙振民老师及李秋华老师的带领下,组织20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全体同学前往定陶王墓地(王陵)M2汉墓考古现场,开展“沉浸式考古课堂”教学实践。活动特邀山东广播电视台菏泽记者站站长郑茂生老师参加。这场以“考古发掘现场即课堂”为核心理念的教学实践活动,标志着该专业构建的“考古+科技+传播”三维育人体系迈入了实践的新阶段。

菏泽学院依托国家级考古发现赋能专业建设,将“黄肠题凑”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转化为特色教学资源。在现场,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定陶王陵发掘项目的领队崔圣宽研究员,为师生们详细讲解了遗址的布局与考古进展。定陶王墓地(王陵)保护范围面积约97万平方米,已发现M1、M2、M3三座墓葬,呈品字形分布。目前正在发掘的M2是全国已发掘的规模最大、规格最高、保存最好、结构最复杂、最具典型代表性的“黄肠题凑”墓葬,出土木质文物达1800余件、文字陶砖近37000件,出土文字总量超过110万字,并发现了具有礼制意义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,是研究西汉帝陵葬制的唯一实体标本。借助遗址的3D动画影像,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,直观领略了“黄肠题凑”墓的宏伟布局与精妙设计。

在定陶王陵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,学生们亲眼见证了黄肠木的拆解与修复过程,对智能型含水文物冷冻干燥保存系统的运行机制有了深刻认识。此外,红外摄像技术提取的历史文字资料,也为揭示汉代人文风貌与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线索。在汉砖修复实验室,学生们亲身参与了文字砖的清理与拼对工作,深切感受到了汉代“质量追溯体系”的实物遗存,领略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。

未来,围绕专业建设,学院将进一步打造“考古发现驱动型”课程体系。此次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生动展现,更是校地合作共育文博英才的重要尝试。展望未来,双方将深化合作,携手前行,通过构建“考古发现—科技保护—文化传播”的三维育人体系,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,为菏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。同时,加强考古学、数字人文与新媒体传播的交叉融合研究,共同讲述“菏泽故事”,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关闭

Copyright  版权所有: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