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5月20日,由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,中文系党支部、水浒文化研究基地、水浒文化研究院承办的水浒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场于8号楼314教室举行。本次讲座的主题为“世界文学视野看赛译‘水浒’的价值与意义”,主讲人为中文系陈海燕老师。本次活动由中文系主任孙琳主持。水浒文化研究院院长肖兰英教授、学报编辑部谭淑娟教授、中文系副主任段曦、董艳玲和王建老师,以及部分汉语言、语文教育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下午2点30分,孙琳主任简单介绍后,讲座正式开始。主讲人陈海燕老师主要从“世界文学”与“复杂性思维”、赛珍珠“杂糅性”文化身份和“超越性”思想、赛译“水浒”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、赛译“水浒”的价值和意义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了他对世界文学视野中的赛译“水浒”的认识和评价。
陈海燕老师由“世界文学”概念引出,向大家梳理概述了“世界文学”问世至今二百年的时间里对世界文学的几种理解:一是跳出民族和区域局限的“世界文学”;“统一化”、“标准化”的世界文学;具有尊重性、包容性、共享性的世界文学。世界文学应该打破固有的欧洲中心主义、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心理和思维局限,积极倡导具有尊重性、包容性和共享性的新世界文学观和人类文明观。这样的世界文学观是以尊重民族文学差异性与多样性为基础的,而这与莫兰以“‘普适性和差异性’、‘可通约性和不可通约’可以同时并存、相互渗透、相互转化、共同发展”的“复杂性思维”又是具有相通性的。因此,“世界文学”与“复杂性思维”具有内在相通。用“复杂性思维”重新审视“世界文学”,从新的“世界文学”视野审视赛珍珠和她对《水浒传》的翻译,就具有别样的价值和意义。
接着,陈海燕老师对赛珍珠的“杂糅性”的文化身份和她选择翻译《水浒传》的动机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了分析。“杂糅性”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她在两种文化之间始终是“局外”的“异乡人”;也正是这样的存在状态,才使她始终保持着“局外”者的冷静和清醒,能够超越一元化的孤立思维,形成和建构起了思想和世界观的混杂性、多元性和超越性。赛珍珠站在双重文化的对比立场上,表达对中国小说、文学和文化的看法,极力为中国小说辩护,自觉地站在“东学西渐”的角度,把《水浒传》翻译成英文。她选择以“直译”为主又折中的翻译策略,使得她的文本就有了两种文化的“混合”和“杂合”的特征。从新的世界文学角度看,这样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民族的差异性与多样性,赋予了异质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可能。
最后,陈海燕老师从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角度,又阐述了赛珍珠和她翻译“水浒”对“中译外”的启示和重要意义。
学报编辑报谭淑娟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。
3点30分,讲座圆满结束。本次讲座的主题和内容将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古典经典《水浒传》的新认识,并将进一步启发学生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视野认识文学、理解文学。
网站编辑:李一叶 时盈雪